正确解放思想,切实推动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4688美高梅登录中心副院长 王福友
一、解放思想首先必须是“思想”的解放
我省高等教育“由大变强”发展过程中遇到较大困难和挑战,总体上存在思想僵化与物质条件束缚两个方面的原因。但必须对二者区分认识,否则,会为发展不顺找客观理由,强调物质保障条件上与发达地区的差异,易于形成僵化思想,并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解放思想首先必须是“思想”的解放,在大讨论中要善于将制约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物质性因素“悬置”起来,暂时跳出现实困难、复杂局面的羁绊获得思想上的真正突破。“思想”的解放还要避免针对不是思想的“思想解放”,应聚焦我们对高等教育根本问题的认识刨根问底,对已经形成的先见,尤其是常识性认知予以前提性批判。最关键问题是,社会变迁发展中能否坚守教育的地位和方向,其事关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路径选择,必须在深刻反思中解放思想。《教育法》规定,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这是对教育地位及其方向的基本规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当然应予适用。该条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规定国家保障教育优先发展义务,且在任何社会发展阶段均应履行;二是任何阶段的教育中,办学主体贯彻“教育优先”原则应属不言自明,但这一点却常被忽略。研判我省高等教育面临问题时至少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去考虑,若将问题归咎于某一主体身上,将造成思想混乱且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教育的优先发展原则内涵绝对优先、价值优先、实质优先等理念,解放思想就是要强化国家保障义务、重拾学校的教育职业追求,切实以教育优先发展原则统一教育各方参与主体的思想。判断政府履行教育优先发展的保障义务,一是检讨其是否秉持绝对优先理念。教育优先发展不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而有差异,不能在国家强调时才重视,也不能因阶段性重点战略选择而阶段性忽视教育事业。二是是否坚持价值优先理念。与其他事业相比,教育的优先发展意味着教育的价值优先性,做好教育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始终对教育规律保持尊重和敬畏,教育行政管理方式的选择要以保护高校办学自主权为前提,采取有效措施扭转高校在社会中居于弱势地位的状况。三是是否坚持实质优先理念。在教育投入、教育关怀等方面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要在实质意义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我省高等教育发展中,要充分利用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机会,检讨办学主体层面是否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我省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高校办学不同程度地偏离教育优先原则,具体包括:(1)高校没有很好且始终如一地坚守教育主业,其发展战略及工作安排迎合非教育的外在需求,没有践行大学精神并形成办学传统,根本上没有按照绝对优先理念坚持以教育为中心办学。(2)高校没有牢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中的价值优先原则,教学科研中心地位摇摆。宏观层面颠覆教育与相关事业间的价值排序,没有树立教育自信,没有为摆脱高校弱势地位作出积极努力;微观层面颠覆教师与教育服务者间的价值排序,教师无法因教育的价值优先性树立职业理想、形成职业尊荣感,而出现较为严重的师德失范现象。(3)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上没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中的实质优先理念。学校发展战略制定、具体政策出台等环节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从形式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原则的问题,校内资源在不同主体间的配置陷入此消彼长、零和博弈困境,在资源增量不足前提下导致高校深化综合改革陷入僵局。
二、解放思想不是思想的“任意解放”
需要解放思想的原因并不总是因为胆子太小,解放思想的结果也并不总是使胆子更大。解放思想的实质是明确应然标准,把握实然问题,实然与实然两厢对照以寻求问题的解决,故解放思想有着需要遵守的边界约束,不意味着思想可以任意解放。教育是关涉人的事业,始终把人作为目的而非手段,坚定贯彻“以人为本”原则是教育最基本的规律,并通过教育立法等形式使其得以揭示和固化,推动教育的依法治理,故坚持“合法性与合规律性统一”是教育领域解放思想的基准。对不同的教育事业参与主体而言,解放思想就是要对标“合法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基准,按照其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不同职能而实现各自思维方式的转换,以确保我省高等教育在正确的轨道上稳步前行;背离基准的思想解放会反向加重现有问题,甚至会对高等教育健康发展造成新的伤害。
从单纯方向的意义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通过解放思想不是要更大胆,而是要深刻反思高校管理方式的合法性及妥当性,对教育规律和教育法律保持敬畏,在政策制定、标准规范等方面甚至要体现出更大的谨慎。高校应在尊重教育规律和教育法律的前提下,通过解放思想主动作为,在发挥大学功能、传承大学精神等方面强化守成;在完善学校治理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深化改革,更大胆地推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正当期待。
三、解放思想主要是“对自己”的思想的解放
解放思想是通过反思和批判等形式实现自身思想解放的过程,虽不排斥自身思想解放基础上推动他人的思想解放,但言必称他人的解放思想将很难达成预期成果。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但传统上通过教师单向度传授的方式实现这一目标,高水平教师队伍便成为符合逻辑的办学要求,实践中又是通过区域间、校际间不同的引人政策引入所谓高端人才来满足师资队伍建设的需求,经济欠发达地区办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成为奢望。高等教育领域解放思想必须深刻反思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何以可能的问题,尤其是何以具有“立德”的能力。具体言之,(1)教师并非先在地具有“立德”能力。尤其是从校门到校门的青年教师,在前一个校门时其属于被“立德树人”的范畴,工作后肩负“立德树人”的任务,仅仅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或者岗位培训显然不能解决“立德树人”何以可能的问题。即便是通过优惠政策引进的高端人才,亦存在着逻辑上难以回答的问题,纵观国内所有学校的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对人才“品德”方面的要求均采取消极条件限制的规定形式,未见任何一个学校为“全国道德模范”等开出优惠的引进条件,故高端人才引进的实质是重视教师的“才”而非“德”。假设所有教师都能满足“德”的初始条件要求,但如何保证其“德”在人生进程中始终保持稳定且增进态势,而不会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出现“德”的衰败;即便承认其“德”存在“衰败”的可能,又如何保证在教化学生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克制。(2)假定教师具有“立德树人”能力,采取“教化”的形式是否有效?(3)非教师何以具有“立德树人”的能力,“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如何可能?基于此,通过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甚至单纯通过高端人才引进解决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等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逻辑都难以成立。政府、高校等相关主体要通过解放思想实现自身思想解放,围绕“立德树人”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各自职能范围内担负起应该承担的责任,避免功能替代或者变相甩锅,贡献于该问题的有效解决。
回避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何以可能这一前提,或者不能确保高校具有“立德树人”能力去追求“立德树人”的结果,就会出现教师课下与课上不一致、违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标准去对待学生等怪现象,甚至造成因师生关系紧张引致的教育问题,从根本上制约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教育过程对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动态成长过程,将教师成长视为不变量而将学生成长视为变量是错误的,必须树立师生共同成长、师生与学校共同成长的理念,这一点不因学校层次、地域差异而有不同。必须深刻反思社会对高校的期待、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教师对学生的培养等关键性问题,切实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除完全根据高校身份差异配置教育资源的发展模式,消除几近畸形的“重业务轻德行”的教育政策,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